温馨提示
详情描述
郭沫若与山西应县木塔:一段历史与文化的佳话
在我国历史悠久的古建筑中,山西应县的木塔无疑是一座璀璨的明珠。这座木塔,又称佛宫寺释迦塔,建于辽代,是我国现存最高、最古的纯木结构建筑。它见证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辉煌,吸引了无数游客和学者前来欣赏研究。而其中,有一位特别的游客,他就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、文学家郭沫若。
郭沫若,原名郭开贞,字鼎堂,四川乐山人,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、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之一,也是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。他在历史、文学、考古等领域均有卓越成就,被毛泽东称赞为“国宝”。郭沫若一生热爱文化,对古建筑也有着浓厚的兴趣。他在抗日战争时期,曾途径山西应县,专程参观木塔,并为之题词、赋诗,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诗篇和题跋。
山西应县木塔是一座六檐五层木结构塔,高 67.31 米,底层直径 30.27 米。塔身为砖木结构,每层皆有斗拱,共用 54 种斗拱组合。塔内有一尊巨大的释迦牟尼佛像,高 15 米,是国内最大的木雕佛像。佛塔的建筑设计科学、结构严谨,展示了我国古代建筑师的高超技艺。
1933 年,郭沫若在参观山西应县木塔时,被这座古建筑的雄伟壮观所折服。他在《题应县木塔》一诗中写道:“辽塔巍巍六七层,层层斗拱接青天。巍峨壮观凌云汉,铁马金戈露华鲜。”诗中流露出对木塔的敬仰之情。在另一首诗《应县佛宫寺塔》中,他写道:“千年辽塔压沧桑,佛影僧声入破亡。赖有木结构尚在,否则遗迹更茫茫。”诗中表达了对木塔历史价值的珍视。
郭沫若不仅对木塔的建筑艺术赞不绝口,还对木塔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了深入研究。他在《题应县木塔》一文中,对木塔的历史、艺术、宗教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。他认为,应县木塔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,具有很高的历史、艺术和科学价值。在抗日战争时期,郭沫若还专门邀请摄影师拍摄木塔的照片,希望为后世留下珍贵的影像资料。
值得一提的是,在郭沫若的倡导下,我国政府对山西应县木塔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修缮,使其得以保存至今。第一次是在 1954 年至 1960 年,由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进行修缮;第二次是在 2003 年至 2009 年,由山西省文物局组织专家进行修缮。两次修缮都遵循了“修旧如旧”的原则,尽量保持了木塔的历史原貌。
如今,山西应县木塔已成为国内外游客和学者参观研究的焦点。它不仅是一座建筑艺术的宝库,也是一段历史与文化的佳话。而郭沫若与木塔的渊源,更是为这段佳话增添了浓厚的文化色彩。正如他在诗中所写:“辽塔巍巍六七层,层层斗拱接青天。巍峨壮观凌云汉,铁马金戈露华鲜。”山西应县木塔,见证了我国古建筑的辉煌,也见证了郭沫若与文化事业的深厚情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