温馨提示

商家信誉良好!

详情描述

人琴俱亡:成语是什么意思

人琴俱亡:成语是什么意思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古代文人墨客,多以琴为友,以音乐抒发情感。琴,作为中国传统乐器,已有数千年的历史,被视为高雅的艺术象征。然而,在古代,人们不仅重视琴的音乐价值,更将其视为一种精神寄托,一种情感的载体。于是,便有了“人琴俱亡”的感人故事。

“人琴俱亡”最早出自《吕氏春秋》,讲述了春秋时期,楚国琴师师旷弹奏琴曲《高山流水》给楚王听。曲罢,楚王感叹道:“善哉!吾欲听子之高山流水,恐吾之德不足以当之。”师旷回应道:“高山仰止,景行行止。止于至善,德之至也。”后来,楚王去世,师旷悲痛欲绝,将琴砸毁,并发誓不再弹琴。这就是“人琴俱亡”的起源。

“人琴俱亡”的故事,传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忠诚、友谊、敬仰等价值观。它表达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与珍惜,以及对失去的悲痛与无奈。在后世,许多文人墨客都以“人琴俱亡”为主题,创作了大量诗词歌赋,以此抒发自己对亲人、朋友、知音的思念之情。

唐代诗人白居易曾作《琴》一首,诗中写道:“弹琴者调调,听琴者要要。调调要要,各尽其妙。不调有不和,不 要无不祥。琴调和人合,万物皆欢畅。”这首诗表达了白居易对琴的热爱,以及对“人琴俱亡”精神的赞美。

宋代文学家苏轼,也曾作《和人琴俱亡》一诗,诗中写道:“琴亡人亦亡,哀哉损悲伤。赖有醉中乐,时时慰我狂。”苏轼以诗表达了自己在面对“人琴俱亡”的悲痛时,如何借助酒来排解忧伤,寻找内心的慰藉。

“人琴俱亡”不仅是一个古代故事,更是一种文化现象,一种精神传承。它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,对美好事物的热爱、珍惜与怀念。在现代社会,我们依然可以从“人琴俱亡”的故事中汲取力量,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,珍惜眼前的美好,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境。

总之,“人琴俱亡”是一个充满哀怨与感慨的故事,它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,展现了古代文人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与珍惜。让我们以“人琴俱亡”为镜,时刻警醒自己,珍惜眼前的幸福,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。